第242章 边墙有变?!-《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在程不识看来,无论是关中子弟,还是关东儿郎,总归都是汉人;

    进了军中,便都是汉家的兵。

    至于是做弓弩兵还是刀盾兵,步兵还是骑兵,又或是遂营、民夫——各有所长,也都各有所用。

    当然,最主要的是:曾在太子宫任职中盾卫的经历,让程不识对新君刘荣,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。

    ——刘荣,拥有与自身年龄严重不符的宏远视角,考虑问题向来是走一步,看三步,再尝试着盘算七八步。

    简单来说,就是程不识坚信:刘荣不会无的放矢。

    刘荣对细柳、霸上、棘门三军的整编,必定有着自己的考量——而且还是深远的考量。

    虽然不太明白具体为何,但毕竟是朝堂内外,众所周知的当今潜邸心腹;

    看过手中书信,程不识终还是尝试着,为刘荣稍微找补了几句。

    “遂营,确实很重要。”

    “尤其是在北方,在同匈奴人作战时,我汉家便总是因为粮草输送问题而被限制,不能随意调动、腾挪。”

    “——陛下曾说过,日后我汉家,是要挥兵北上,让我汉家的将士,同匈奴人在草原作战的。”

    “草原多沼池难行之地,有遂营铺路架桥,确保大军粮草供输,也同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。”

    这便是程不识认知中,刘荣整编棘门军为遂营的原因。

    再多,程不识就想不出来了。

    毕竟程不识闻名天下的,除了其治军严明之外,便是机械般冰冷无情的步步为营。

    说白了,就是不知变通。

    一个因为不知变通而闻名天下的人,自然无法明白刘荣那些跨越时代两千多年、跨越足足好几个文明进程的先进理念。

    至于句注军,程不识也大致能明白刘荣,为何会在整编细柳、霸上、棘门三军的同时,将同时期设立的句注军给漏忘。

    ——细柳、霸上、棘门三营,自编制成立至今,就一直驻扎在长安附近。

    细柳营驻兵之所,是位于渭水北岸,长安城西侧,一处名为‘细柳’的山坳;

    霸上军驻兵之处,位于长安东侧,霸水西岸——因为位于霸水西侧的高原,地势比对岸高出许多,便被命名为‘霸上’的一片区域。

    在后世,这个地方有另一个名字,叫白鹿原。

    至于棘门军,则驻兵于长安以北——因为驻兵之所,距离秦咸阳城遗址的城门:棘门很近,而被民间百姓沿称为棘门的地方。

    这三支部队,都是以驻兵地的地名来作为番号。

    句注军也一样——只因为当年,太宗皇帝令原楚相苏意屯兵句注山,与雁门关互为犄角,便得名:句注军。

    同样以驻兵地名作为番号的,自然还有长城防线的救火队员,驻扎在飞狐迳的当今汉室第一强军:飞狐军。

    刘荣整编细柳、霸上、棘门三军,即太宗孝文皇帝当年,为拱卫长安而临时组建的三支部队,却保留——或者说是无视了北境一代的句注军,看上去倒也确实没什么毛病。

    毕竟细柳、霸上、棘门三营,本就是因‘拱卫长安’的必要而存在;

    而今汉家,经过一整个文景之治的积累,再加上那一次惨痛的教训,早就不可能再被匈奴人,将先锋兵马再次送到长安一带了。

    都城不需要除南、北二军以外的武装力量拱卫,细柳、霸上、棘门三个肩负拱卫长安之职的武装,其实早在当年,匈奴人退兵之后就该遣散。

    因为种种原因保留至今,当今刘荣舍不得将这么多善战之兵遣散,决定整编再用,也实属正常。

    至于句注军,作为和飞狐军同样驻扎于北墙附近的边防机动力量,刘荣说‘不宜擅动’,确实说得过去。

    但程不识很清楚,刘荣此番,没有顺带一起改变句注军的真正原因,却并非是‘想动却不方便动’。

    “陛下对李广的厌恶,已经到了如此地步了吗?”

    “仅仅只是因为李广做了雁门郡守,又调用句注军打了几场,陛下便恨屋及乌,连句注军也给恨上了……”

    不同于南北两军,以及细柳、霸上、棘门等只要关中子弟的中央部队——由于其驻兵于代国境内,句注军的兵员都是以代地,以及沿边的燕、赵等地青壮为主。

    当然,由于句注山就位于雁门郡,故而句注军的将士,有相当一部分是雁门本地的儿郎。

    就说程不识的远方亲戚当中,便有好几个毛头小子,被程不识以‘磨练’的名义走通关系,丢去了句注军戍边。

    这么一支位于雁门郡,又多由雁门儿郎为兵员的部队,却因为一个李广而被刘荣厌恶,程不识自然是心有不忍,有心要找刘荣说说情。

    只是眼下,程不识却顾不上这些了。

    因为就算被刘荣如此明显的厌恶,句注军如今的处境,也不可能查过程不识掌控下的北地郡……

    “回去之后,替我转告韩将军:今年冬天,北地恐怕不会太平。”

    “说不定开春之时,北墙便会有一场大战,需要韩将军奉诏出征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还信得过我程不识,便请老将军早做准备;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