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0章 很犟的铁针-《我靠编草鞋上岸成为大匠师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王三郎一早便带着王禾去野山伐木了,今日是王禾头回进野山。在贾舍村,儿郎进野山就证明能担家务了。

    王大郎还是编筲箕,从年头到年尾,他编的筲箕除了人情往来,换的粮起码够两斗了。

    贾妪、王菽继续忙活贾地主家的活计,王蓬给长辈们端水、看护幼妹。每个人辛苦的同时,都翘首以盼王二郎的归来。

    那个符牌,真的能换头牛吗?

    下午,村北赁居于鳏翁家的贾郎君棒疮迸裂,死了。周围村邻跟这家人不熟,还是鳏翁找来几个儿郎,帮着抬出村,找了个无主的荒草地埋了,又帮着在坟前搭了个草棚。

    五天后,铁风、王二郎拐过临水亭,回来了。铁风缓骑马,王二郎咧着大嘴、也不嫌灌风,一直笑着驱牛车。车是农户常用的板车,但轱辘比张户家的可大多了,也结实。车上堆着满满的粮袋。

    那头毛驴仍不清闲,背上也驮着粮袋,跟在牛车旁。

    呜咽的哭声随风传来,王二郎站到车板上眺望一下,看到了远处有草庐和新坟。他迅速坐回,没看清跪在坟前的俩人。

    “谁家呀?”他纳闷,没听说村里谁有疾啊?

    铁风明了,没说话。

    同一时间,桓县令接到了王太守回复的文移,感叹太守不愧有德重贤名,不仅将王葛之功全部述于牒牍报向洛阳,还给她读书认字的机遇。

    王葛从腊月后,可受业于南山馆墅的谢氏小学,免束脩。

    王太守出身琅琊王氏,清河庄是王氏庄园之一,琅琊王氏在踱衣县的小学,就在清河庄内。但谢氏小学确实比王氏的要好。

    桓县令替王葛欢喜,也不知道这个聪慧、坚毅的小娘子,将量器规范练习的怎样了,何时开始仿制?他让王葛总共刻一百尺、一百矩、一百规(每种规刻十个),总数三百……咳咳……是不是有些苛刻了?

    文移:跟前文中曾出现的“牒牍”一词一样,都代表公文。

    小学:隋唐之前的小学,指“文字训诂学”,比如字形、字义、字音,汉代兴起,魏晋时期一直沿袭汉时期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/122/122550/32225627.html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