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4章 第 154 章-《[女穿男]西汉皇子升职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居然让太子宫的官员们大张旗鼓地把梁王的贿赂赏赐下去。”

    别看刘瑞是以梁王的名义赏赐那些对祭拜一事守口如瓶的人,可是那些收钱的当事人亦是见过梁王公子的嚣张跋扈,哪里相信梁王一家会这么大方,是以嘴上说着“感谢梁王”,但心里感谢的是谁,那不是一目了然的事吗?

    当属下的不是不敢给上司背锅,但就怕背完锅后上司不仅保不住他,还没有一系列的安抚让他保持忠心。

    所以刘瑞一直很信奉华妃凉凉的名言——“只有真金白银地赏下去,人家才肯实实在在地为你做事。”

    别是古代,就是搁到现代,搁到儒家圈外也是适用的。

    其次就是刘瑞给梁王大张旗鼓地收拾烂摊子了,那民间肯定会有好奇者问到底发生了什么,才会让太子宫花了这么多钱,从而引得刘彭离之事传出关中,传进梁国人的耳朵里。

    坏消息是,刘彭离的受害者大多在梁国,所以不能及时报官,而且就算是报了,也不敢在梁王的眼皮子底下控诉梁王的儿子。

    好消息是,梁国挨着关中,就算距离长安县甚远,但也能到王畿之地报案,而且还是披麻戴孝,大张旗鼓地去报案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王畿之地郡守县官人都麻了。

    更麻烦的是,梁国里能管事的都被叫去关中问罪,留下的底层官吏们倒是想把受害者家属拦截下来,可是那些吃了哑巴亏的也不傻,出境时正正常常的,一到王畿之地就换上衣服开始哭丧。

    结果不等刘启跟窦太后撕出个结果,接到信的梁王后差点晕死,开始想着能不能简单粗暴地用钱让报官的黔首乖乖回来。

    可是能被梁王后派去收买黔首的要么是被廷尉的人叫去问话,要么是在梁国被内务堵得不能离开,还有就是不想去沾这摊浑水的骑墙派在努力装死。

    而被刘彭离祸害的梁国黔首也深知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。他们一边在王畿之地报官,一面让脚程快地去关中的廷尉府堵人,结果造成张欧这种老好人都被逼得下不了台的奇景。

    彼时的大复仇思想与孝道还是很有绑架力的。而且被刘彭离祸害的两家人里,一个是只有六七岁的小孙女逃出生天,跟在七老八十的姑婆后哭天撼地,看着就令过往的人感到心酸。一个是在少府里混的不错的工匠,而且还是父母早亡,被大母养大的汉子。

    如今看着尸首残缺的大母也顾不得汉律不汉律的,直接带着一家老小在廷尉府外讨公道,还有那些个从梁国赶来的受害者们。

    一时间,廷尉府外竟比九市的菜场还要热闹,同时也让梁王父子的大名传遍关中。

    “可别实在梁王父子的大名传遍关中后又令朕的大名也传遍关中就行。”刘启瞧着镇定自若得刘瑞,凉凉道:“你干的这么漂亮,就不怕咱们父子下不来台吗?”

    刘瑞抬眼反问道:“不是还有廷尉大人顶上吗?”

    “父皇的口碑得看结果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结果是刘彭离人头落地,那就是黔首眼里大义灭亲的好皇帝。”刘瑞笑道:“至于被太后问罪一事,想必有廷尉大人在,太后也不会把阿父列为首恶。”

    关于刘启的形象,其实不必刘瑞设计,对方就能默契去演。

    一个碍于亲情与法律的皇帝。

    一个在阿母兄弟的祈求与黔首廷尉的诉求间痛苦不已的皇帝。

    可以说,只要刘启装得到位,廷尉能把来自窦太后和梁王的压力抗下,那刘启就能不沾恶名地收波民心,同时也能借此打击窦太后以孝道威胁皇帝的合法性,从而削弱东宫的政治权威。

    刘瑞垂眼喝了口茶,掩盖唇边的一丝冷笑。

    这是刘彭离能不能活的问题吗?

    不是。

    这是皇帝借律法打击东宫权威的尝试。

    莫名的,刘瑞想到《大明王朝》里的治安疏一事。

    每每回顾海瑞的操作和清党借法打压皇权的精妙行为,刘瑞便觉得历史真是面镜子。

    很多手法换个顺序,换个人就能接着再用。

    刘启屈指敲着扶手,缓缓说道:“你很像先帝。”

    “比朕更像先帝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朕像高祖一样长寿,那便是你的不幸。”

    “可朕的身子莫说是活过高祖,就是能活过先帝也未可知。”

    刘启忍住腹中的疼痛,嘴唇苍白地继续说道:“所以在朕离开前,势必要把最要命的钉子给你拔了。”

    至于那个钉子是谁,父子二人都心知肚明。

    “有您为父,是儿臣的福气。”刘瑞虽然甚爱做戏,但也在这一刻真心实意道:“为了报答阿父的恩情,儿臣一定会把刘濞的脑袋献给您。”

    “哼!那便让朕不要等得太久。”刘启挥了挥手,示意刘瑞可以退下。

    又过了十五日,张欧未在朝会上再提自己的辞官一事,而是把刘彭离的死刑摆到台面上来说,并问皇帝为何能给一个答复。

    这般刚硬的姿态别说是熟悉张欧的人,就连陪着一块唱戏的刘启都有不适之感,但还是以天家岂能手足相残,罔顾对太后的孝道为由,让张欧再宽宥几日。

    一个皇帝因为对太后的孝道,对侄子的维护而让臣子宽宥。

    此话一出,不仅是张欧身形一颤,就连丞相和御史大夫都开始指责张欧的言辞过于激烈,实在是不忠不孝之举。

    对此,张欧也是干脆利落地摘帽谢罪,但却在告罪后并未戴回自己的官帽,而是捧着有史以来的第一张万民书道:“臣今日顶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呈上此万民书,还请陛下与各位大人一一阅过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