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7章 去国外学钻木取火?-《交易千年后,开局百万桶石油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江凡记得一开始没搞这套体系时,让一个研究组长上去讲,理解的本身就不透不说,全程都是枯燥地讲概念,把下面同样是比较专业的工程师们都快讲懵了,因为即使对他们而言也是全新的思路和理念。

    两者相比,效率和理解深入程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。

    江凡知道这步棋走对了,他和院长听了一会儿就出来了,路上他也问了院长一个疑虑:

    “这样分散到各个高校,是否会造成知识的无序扩散,让对手也跟我们同步掌握这些知识?”

    院长笑了笑答道:“我们在分配知识时,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了。

    首先我们选择的教授都是绝对放心可靠的,上面查过相关档案,他们也都有大量的亲属在国内。

    而他们选择的学生,也没有应届要走的,都是至少明年才毕业,而我们整个航发计划用不了一年,所以至少一年内他们绝大部分人还都在国内,况且每个人分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,短期内不会产生太大知识外泄风险。

    当然,最关键的是我们对知识的分级分配。

    最核心的知识工艺体系依然还是由院内高级别专家在自行解读教授。

    而分出去的,更偏向于一些结构理念之类的东西,这些东西就算我们现在保密,等以后生产出比如民航产品你总要卖给国外的吧。

    别人把你东西拆了做逆向,结构性的一些东西依然免不了被别人学去,这是没办法的事。

    所以现在这部分让学生去掌握,就算他一年后出国了,咱们的东西也卖国外去了,到时对方不管通过产品逆向还是借学生口来得到这些,本质也没有太大差别了。”

    江凡点点头,这分级体系基本已经最大化能够避免技术外泄了,他之前看到燃烧室相关的一个分配。

    把膜喷膜吸技术运用上去提升燃料燃烧效率,给到学生的是膜喷膜吸这个结构设计,但具体膜的制作工艺是研究员掌握的。

    就算学生不散播出去,以后别人拆你卖出去的发动机,依然可以发现这个膜结构,结果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但对方不知道膜制作工艺,知道结构也白搭。

    而这时,另一间会议室改的教室也散场了,里面出来的不是工程师,而是学生,这里面就有朱列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